之后,他又来到齐赵之地。在这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当时的知名之士。他们一起谈诗论文,游玩山水,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杜甫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些诗作中展现无遗。《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通过对泰山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杜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情怀。他站在泰山脚下,仰望着巍峨的山峰,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那种想要征服一切、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壮志跃然纸上。
三、仕途坎坷与困守长安
(一)科举考试与政治抱负
杜甫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唐代,科举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杜甫对科举充满了期待,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一举成名,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认为自己足以在朝堂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二)困居长安的十年
然而,命运却对杜甫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时,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操纵了科举考试,出现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不幸成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应举不第。这一打击对杜甫来说是巨大的,他开始深入地接触社会的黑暗面。
此后,杜甫困居长安,这一住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寻求仕途的发展,他不得不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形象地描绘了他在长安求仕的窘迫与辛酸。他经常遭受冷眼和拒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依然没有放弃。
在困居长安期间,杜甫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底层,他的诗歌创作也从关注个人命运逐渐转向关注民生疾苦。他写下了《兵车行》,“车辚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