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开始积极上书名流。他写下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和《上安州李长史书》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才华,希望能够得到达官显贵的引荐。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回应,他依然在仕途上徘徊不前。
尽管仕途不顺,但李白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继续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如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他与孟浩然的相遇,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欣赏,共同游历,留下了许多唱和之作。当孟浩然要前往广陵时,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写下了那首广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在烟花烂漫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孟浩然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那无尽的江水,就像李白对友人的思念,绵绵不绝。
在这段漫长的漫游岁月里,李白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登上庐山,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所震撼,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他在月下独酌,感慨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发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喟叹;他游历吴越,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留下了“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优美诗句。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李白卓越的才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三、长安岁月(742 - 744年,42 - 44岁)
多年的游历和积累,终于让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以及贺知章、玉真公主的称誉,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入京供奉翰林。这一消息让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即将实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