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五月,张九龄第二次被加检校中书侍郎,不久,母亲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尽管他推辞,但未被允许。任职宰相期间,张九龄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处理朝政事务,重视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为朝廷举荐了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等众多有能之士。他还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提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主张,如重视地方官选拔,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建设等,巩固了“开元盛世”的成果。
(5)与李林甫的斗争及罢相
随着李林甫的崛起,张九龄的仕途迎来了巨大挑战。张九龄与李林甫在政治理念和为人处世方面截然不同,张九龄“守正嫉邪”,李林甫“口蜜腹剑”。两人在多个重大问题上发生冲突,在官员录用上,张九龄主张选贤任能,以才德为标准,而李林甫任人唯亲;在太子废立问题上,张九龄极力劝谏玄宗,阻止李林甫和武惠妃的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736)初冬,在唐玄宗返回长安的时间问题上,张九龄考虑农收未毕,建议推迟动身,以免扰民,而李林甫迎合圣意,主张即日西行。最终,张九龄因屡次“忤旨”,且遭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屡进谗言,被罢相,贬往荆州等地。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张九龄的个人命运,也对唐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史学家将张九龄罢相视为唐代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四、经世致用:卓越的施政理念与贡献
(1)内政革新
张九龄深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王方庆与张说的影响,执政期间将礼治放在重要位置。他看重祭祀活动,多次参与并撰写祭祀文,通过这些活动强化社会的道德和秩序观念。在吏治改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