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崭露头角:岭南才俊初长成
张九龄出身名门,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这样的世家背景,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家族世代仕宦,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张九龄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经史子集耳濡目染。
张九龄天赋异禀,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才华。7岁时,他便能吟诗作文,灵动的文思和敏锐的感知力,让周围人惊叹不已。13岁时,张九龄更是凭借一封书信,得到了广东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誉。王方庆断言这个少年前途不可限量,这份来自权威人士的认可,不仅增强了张九龄的自信,也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科举入仕:初涉官场展锋芒
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共同迈向仕途的重要途径,张九龄也不例外。武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张九龄肩负着家乡的期望,成为当年韶州唯一进京赶考的考生。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文章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成功进士及第。然而,这次考试成绩引发了质疑,武则天下令让李峤主持重试。张九龄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再次拔得头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张九龄参加制举,在才堪经邦科中及第,获授秘书省校书郎官职,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在官场的初期,张九龄结识了被贬谪到岭南的张说。两人一见如故,张说对张九龄的才华极为欣赏,这份赏识和情谊,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张九龄支持,还在日后对他的仕途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遗。这一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