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着小小村落、呈阶梯状分布的是已经烧山开荒、靠人力用牛拉犁开垦得来的大块梯田和小块菜地。打眼望去,没有一块梯田是空着的,也没有一个菜园子是荒着的。
沿着不规则的圆弧形状,村民们相邻而居。各家的房子高矮参差不齐,大部分一家就一间黄泥墙黑薄瓦的平房住着,有余力就多搭一间更简易的给家禽家畜遮风挡雨;没有就屋里住人,屋外就算家禽家畜的地盘。墙根底下随手砸下去个木桩栓牛,间或有几只低头啃草皮的白色山羊。看门的狗要么安静蹲守在大门前,要么跟主人脚后跟后到处走。这个时代的田园犬们白天很难遇见陌生人,所以也不怎么吠叫,夜晚就视情况而定了。
80年代村落里自然不缺小偷小摸、结伴而行、图财物图吃食、漏夜出行的大小毛贼,尤其是在接近年关的时候。“年关年关,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嘛。”
自家新孵出来的毛茸茸的小黄鸡仔们被鸡妈妈领着一起在后山抢吃小蠕虫、啄青草尖尖、叼小石子;鸭群则在屋前池塘里游水吃浮萍,游着游着就头朝下地探进水里去找吃的,偶尔潜得深些的鸭子,浮上来的时候嘴里还会叼着个小小螺蛳,一边奋力往外游避开鸭群抢夺,一边囫囵个地往下吞。
如果是生活富足的现代人看到这幅景象,可能还会感叹一句“多么美好的山水田园啊”,可惜这是80年代。
时隔多年,久违地再次被公鸡嘹亮的“喔喔喔——”声给唤醒的方桂花,顾不得别的,手脚并用地趴到床头,从窗户破洞那里重新看到这样的景象,心头一紧:“我这是在娘家?”
还不等方桂花再寻思寻思,身后就有一道沙哑的大嗓门由远及近地响起来:
“方家的!方家的!给你道喜了,方家的!方家的?欸?你才起啊?我说呢,冲你厨房喊半天没人应”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非常熟络地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