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要称魏王时,荀彧认为这是僭越礼制,违背汉室正统,于是忧愤成疾而死。
从阿德勒视角看:
曹操是否称王,是曹操的课题;
荀彧是否愿意继续效忠,是他的课题。
但他却将自己的理想主义标准强加给他人,希望曹操“按我认可的方式行为”,这就是课题混淆。
点评:荀彧是悲剧性的理想人格。他看得太高,管得太多,放不下课题归属,最终自我消耗。
结语:分清你该控制的,放下你控制不了的
“课题分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方法论,更是历史人物命运分水岭的隐性逻辑。
人物
课题边界
结果
曹操
精准切割,用情绪博弈赢得资源
成为枭雄
刘备
情感化代入,过度投资感情
聚人但失策
韩信
情绪绑架自我价值,误判形势
背叛与失败
司马懿
极致冷静控制,不被情绪左右
成功篡权
李斯
把功绩当成筹码,忽略权力逻辑
被害身亡
荀彧
道德绑架政治现实,不能放手
抑郁而终
最后总结:
你能分清“哪些是你的责任”,你就能活得有策略;
你能放下“别人应不应该怎么做”,你就能活得自由。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核心。它不是冷血,而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觉醒——
你不再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不再把自己绑架在不属于你的责任之上。
许攸的结局,其实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也非常值得从政治策略、人性逻辑、以及“课题分离”的角度来深究。
一、许攸的下场:投曹之后被杀
许攸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在官渡之战前后,因被袁绍冷落、得不到重用,又因家事被斥责,于是愤而夜奔曹操。
他刚投奔时,给了曹操极关键的一条情报——袁绍粮草在乌巢。曹操采纳建议,偷袭成功,彻底扭转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