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思考:这两类人在社会互动中,是怎么形成一种“社会结构性选择”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博弈类型来揭示。
二、静态博弈模型:选择顺从还是表达?
我们先用一个二人博弈的静态模型来构建。
玩家:
每个人在社会中面对他人,都可以选择:
行为1:顺从、隐忍(完人策略)
行为2:表达、冒险(真实策略)
分析: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顺从,社会就陷入了表面和谐、实则停滞的状态(3,3)。
如果你表达,对方顺从,你就能获得最高收益(4),对方变成“人畜无害”的陪衬(1)。
如果双方都表达,虽有冲突(如观点对抗),但社会会迸发真实的创造力和思想碰撞(2,2)。
这本质上是一个非合作博弈,类似于“勇敢者博弈(game of chicken)”,其中理性人往往选择保守策略(顺从),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保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完人陷阱”。
三、演化博弈:为什么“完人”越来越多?
当我们将静态博弈推广到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中时,可以看到更长期的动态过程。
设定:
初始社会中“完人型”和“真实型”各占一定比例。
每次互动后,成功获得高收益的类型被模仿(文化复制动力学)。
结论:
如果社会中“表达真实”的人面临的惩罚过高(如被孤立、被批评),那么即便他们有能力,也无法获得复制优势。
随时间演化,“完人型”将占据主流,形成社会性纳什均衡:所有人都不表达,因为表达者注定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你说“完人最终成了废物”:因为他们不是无能,而是整个系统惩罚了“非完人”的行为,导致大家都在演化中选择“安全策略”。
四、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完人的社会形象问题
完人型行为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信号传递(sign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