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整人”:权力斗争、管理控制、强制改造
如果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控制人、管人、查人、卡人、整人,则项目很容易失败。常见的表现包括:
\t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打卡、监管、考核、惩罚”,而不是辅助工作。
\t领导拍板、流程封闭、基层意见无从表达。
\t项目实施中不关心用户体验,只关心“能不能查数据”、“能不能定指标”。
\t系统上线后成为压迫感的来源,用户怨声载道,能不用就不用。
\t很多看似“为你好”的系统,实际上是为了“让上级更好管理你”。
这类项目常常是某些权力意志的产物,看起来高大上,实则脱离实际。一旦政治风向一变,系统就被搁置、废弃。
三、项目“出发点”为什么会异化?
一个信息化项目之所以会走向“整人”导向,背后往往与以下几个制度性或文化性因素有关:
1 “技术官僚”的思维
一些技术负责人或主管认为技术是万能的,用系统就能自动解决管理问题,但忽视了人的行为、组织文化和业务复杂性。结果就是把系统当成“电子手铐”或“数字监狱”。
2 政绩导向与形象工程
很多项目并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争取财政预算、包装政绩。系统建成后没人用,或者成为“演示系统”。
3 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
信息化系统本质上会重塑流程、重新分配资源,也就不可避免触动利益。一些部门推行系统并非为了提升效率,而是为了“管控其他部门”“扩大权力边界”。
4 缺乏机制约束与用户话语权
在很多组织里,一线用户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反馈机制。一旦高层定了方案,系统就必须上线,哪怕没人愿意用。
四、如何避免“整人”式信息化?
1\t用户参与设计:让真实使用者从一开始就参与需求设计,避免“拍脑袋决策”。
2\t建立反馈机制:项目过程与上线后都要有实时反馈、持续优化机制。
3\t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