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薇走过来,手里捧着一本账册:“今日卖出布匹八百匹,收入一千六百贯宝钞。南洋商人还预订了两千匹。”
朱标接过账册翻了翻,惊讶地发现上面的数字全是新式写法:“这是……阿拉伯数字?”
朱幼薇得意地笑了:“巾帼工坊的女工们现在都用这个记账,又快又准。”
朱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问道:“幼薇,工坊现在有多少女工?”
“正式女工一百二十人,学徒八十人。”朱幼薇不假思索地回答,“下个月还准备再招一百人。”
“好!”朱标一拍栏杆,“明日早朝,我就向父皇提议,在应天府再设三处巾帼工坊!”
夜风拂过,带来江水特有的腥味。陈寒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突然笑道:“殿下,您看这龙江码头,像不像一条苏醒的巨龙?”
朱标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码头上灯火通明,商船往来如织,确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商业繁荣的未来。
“回宫吧。”朱标整了整衣冠,“明日还有更多事要做呢。”
三人离开码头时,身后传来女工们欢快的笑声。小桃正用清脆的嗓音教几个南洋商人说官话:“"券青布"——跟我念,"券、青、布"!”
南洋商人们笨拙地模仿着,逗得女工们笑作一团。这笑声乘着夜风,飘向金陵城的万家灯火,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夕阳的余晖洒在巾帼工坊的青砖墙上,将新贴的招工榜文映得金灿灿的。
陈寒站在朱幼薇身后,看着她用浆糊将最后一张榜文贴牢,字迹在暮色中依然清晰可辨:
“急招织工百名,日结工钱,管两餐饭。”
“这榜文写得倒是直白。”陈寒笑道,顺手接过小桃递来的湿帕子,替朱幼薇擦去指尖沾着的浆糊。
朱幼薇甩了甩手,发间的木簪在夕阳下划出一道金弧:“南洋商人只待半月,两千匹布可不是小数目。若不直白些,哪来得及?”
话音刚落,巷口已经传来杂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