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处突然传来争执声。几个穿短打的汉子围着粮车指指点点,领头的正举着张靛青代金券嚷嚷:“俺们挖了半个月河道,工钱就该给新券!这纸比铜钱好揣!”
粮商苦着脸解释:“这位爷,小店的零钱都拿去兑券了,实在找不开……”
“找不开好办!”陈寒突然插话,从袖中抖出本蓝皮册子,“南门新开了"代金券兑换处",零整互换只收半文手续费。”他翻到某页指着插图,“瞧,连怎么防掉包都画得明明白白。”
粮车吱呀呀驶远时,朱幼薇提着裙摆从巷口转出来,发间的木簪沾着几星纸屑。“夫君可算过?”她将算盘往青石上一搁,“光是给代金券打浆的力工,这半月就多了三千人。”
算珠噼啪作响,陈寒望着她指尖跳动的光影,忽然想起五日前路过城郊看到的景象。原本荒废的砖窑重新冒起青烟,窑工们喊着号子将新烧的琉璃瓦搬上车——那瓦片边缘都带着物理院设计的防伪凹槽,专供代金券库房使用。
“何止打浆工。”他接过算盘添上一串数字,“玄武湖的渔娘们现在专捞菱角,说是物理院高价收菱角纤维;西山的石匠刻版纹,工钱比雕墓碑多三成;就连秦淮河上的画舫,都改行运纸料了。”
暮色渐浓,街边的玻璃风灯次第亮起。朱幼薇突然拽着他拐进一条小巷,扑面而来的是热腾腾的炊饼香。七八个戴“巾帼工坊”袖套的女工正围着小摊,手里的代金券在灯笼下泛着青光。
“张婶,今儿多给我包两个!”年轻女工将券拍在案板上,“俺家小子说这纸比铜钱好看,非要贴在床头当画儿!”
摊主笑得见牙不见眼,油乎乎的手指在围裙上蹭了蹭:“姑娘们等着,俺今早特意多和了二斤面!”她掀开蒸笼的瞬间,白雾裹着麦香涌出来,模糊了女工们鬓角的棉絮。
陈寒忽然注意到,摊车旁新挂了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代金券兑烧饼,九五折”。朱幼薇顺着他的目光轻笑:“东城王铁匠打的字模,说是现在满街商铺都要重做价牌。”
他们沿着运河往回走时,水面上漂着不少纸船——都是孩童们用废弃的券纸折的。有个总角小童趴在桥栏上,正往船头粘一朵小小的绢花。
“娘说这个能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