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头看向郑岩:“您说,工匠们更愿意记哪行?”
麻雀重新落回檐角时,郑岩正弯腰捡拾散落的算盘珠子。他枯瘦的手指捏着那颗刻着“5”的檀木珠,对着阳光看了许久。
物理院的门槛突然被涌入的匠人们踏得发亮。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工具,有个老师傅的铜尺上还刻着“柒寸伍分”的旧式刻度。
“陈大人!”老师傅挤到前排,“咱们雕版坊商量好了,往后刻书都用两套数字——要紧处用大字,旁注就用您这洋码子!”
他掏出一块试雕的木板,上面《农政全书》的“亩产三石”字样旁,赫然标注着“35石/亩”的阿拉伯数字。
朱幼薇的银剪突然“咔”地合拢。她剪下一截金线系在木板上:“再加道波纹印如何?既美观又防伪。”
阳光穿过金线,在青砖地上投下细密的阴影,像极了户部账册上那些防篡改的花押。
郑岩望着满地光影,忽然从袖中掏出本皱巴巴的《洪武账册范本》。
他翻到某页,在“壹佰贰拾叁两”的旁边,用炭笔小心翼翼地添了个“123”。
物理院正堂内,户部主事郑岩的反对声仍在回荡。
他指着陈寒手中的《防伪数字写法》,指节敲得案桌咚咚响:“陛下定下大写数字是为防奸吏篡改!若今日开此先例,明日就有人用鬼画符做空账册!”
陈寒不慌不忙,将公文摊在日光下。
纸页上,阿拉伯数字“7”的横笔特意加粗,末端还带一道钩状暗纹。“郑大人请看,这‘柒’字若添一笔可成‘捌’,但‘7’字若想改‘8’,除非重描整笔——物理院的墨里掺了铁粉,一刮便露底。”
“花哨!”郑岩冷笑,“天下账房岂能人人用得起铁粉墨?”
“用得起。”朱幼薇忽然掀开帘子进来,身后两名女工抬着木箱。箱盖一开,里头整整齐齐码着数百个陶罐,罐身贴着“巾帼工坊监制”的红纸。她指尖挑开一罐封蜡:“松江徐家赔罪的二百担靛青,掺三成铁砂粉,成本比寻常墨还低两成。”
满堂哗然中,朱允熥突然插话:“前日兵部清点箭矢,库吏把‘叁万支’改成‘伍万支’,恰因‘叁’字添两横容易。若用‘3’,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