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中一部分货源,就可以撇开勤工俭学项目,走“内部消化”的路子。
工厂的内部是内部,我项目组的内部、就不是内部了吗?!
只要制定好分配额度,上上下下很多人都乐意配合,而且还不怕追查。
原因非常简单,这个项目组本身就是卖货的,在正常工作之外,帮朋友买点瑕疵品,算得了什么?
你非要说不合适,那买卖工作的是不是更不合适?
这就是安全真正赚钱的路子,一辆自行车他最少可以拿50块,一台收音机提10块钱不多吧,还有手表、电视机、照相机……。
而且这些事都不需要他亲自出马,下面的人会找到买家,将人直接带到仓库去提货就行,等结算的时候自然会有他的一份。
真就是坐在家里捡钱。
如果有熟悉当年情况的朋友,这时候应该可以看出来。
没错,这就是从1984年开始施行的“价格双轨制”中的一部分。
一部分产品走计划内,价格由相关部门决定,一部分产品走计划外,商品价格随行就市。
在八十年代生活过的人都知道,84年以后,拿着自行车票去商场买车,只需要180,这就是计划内产品,没有票的也能买,但是价格要580、680,这就是计划外产品。
哦,这个计划外是政策上的计划外,也是双轨制的一部分,跟之前说的厂里的计划外产品不是一回事。
那个是工厂通过提升效率、节省原材料等手段,用同一批原材料生产出超过生产计划任务的产品量,超出的部分,也叫计划外产品。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生产效率上的“计划外”,所以在价格双轨制施行之前,这种做法就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只不过之前没有明确的法理依据,规模也只能算小打小闹、远远不能跟有了双轨制规定之后相比。
实行双轨制以后,一张原材料批文就能价值十万、甚至百万。
那可是80年代的几十上百万,就换一张纸,凭什么?!
凭的就是这张纸带来的价值差,凭的就是你拿着批文,可以用100块的价格、从工厂里提一批外面要价500块的自行车出来。
现在,安全就是可以拿到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