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脑细胞管会被排列在大一号的脑细胞管里,大一号的脑细胞管还不仅仅是一个容器,也有调整信号的作用,可以旋转拨动小的脑细胞管,这设计灵感是不是来源于左轮手枪?”
“你不觉得更像冲锋枪的螺旋弹筒吗?”
“这设计怎么说呢……又聪明又笨拙,眼前的问题确实解决了,但最后意识主机肯定不能用这种构造,会过于巨大笨重,还得推倒重来,找更小巧玲珑的方案。”
宋河打开专业软件,尝试绘制了一下,快速试了七八种构造,沉思片刻,感觉都还不行,暂时关掉继续看袁天罡发来的资料。
“激活脑细胞的途径他们也试了好几种,光激活、电流激活、温度激活、声音激活、神经递质激活、神经肽激活……最后居然是混用的?”
“是不得不混用?还是暂时凑合做个样机,回头再简化?”
“通过建立奖惩机制来训练人造脑细胞,继而让脑细胞管主动承接任务……思考可以得到糖分,思考正确糖分增加,思考错误糖分扣除,也有非常直接的电刺激和化学物质来给细胞提供欣快感。”
“对思考模式进行拆分,每一部分的脑细胞管只做一小部分思考,多级思考进行反馈和负反馈纠正,最后输出一个决策。”
大部分内容看完了,夫妻俩表情变幻,有些困惑。
一方面,两人都被如此复杂的意识超算迷住!
环环相扣的复杂造物本身就是一种美,每一个细节都被许多聪明念头反复打磨过,用土气的比喻来说就是智慧的结晶,纯手工打造的机械表之所以贵,是因为一双手要在上面耗费太多时间,而这台意识超算则是众多头脑耗费太多念头碰撞出的产物。
另一方面,两人又不由得怀疑这种设计的实用性。
它真能大规模生产吗?成本能压到多少?大规模使用时故障率能压低到可承受范围吗?
它能产生多少意识?人为限定的思考流程合适吗?会不会让它沦为仅靠本能处理信息的差劲机器?
每台机器里的脑细胞都必须经过特定训练,训练结果一定稳定吗?训练失败的概率有多少?
细想全是问题,问题多的两人心里都有点发毛,扪心自问如果让他们做超算,完全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