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就是天子饮九爵的宫内赐席。
至此,一整套的郊劳礼,才算是完成。
但皇帝陛下的临时起意,把一切都变了,天子迎忠烈、校场赏军兵成了开头。
张居正作为元辅,不加阻拦,甚至还乐见其成,反正这降阶郊劳都已经追溯到汉朝时候,究竟什么样儿,已经无从得知,陛下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其实,张居正觉得陛下临时起意的安排,更加合理些,这涉及到张居正一直在推行的恩情叙事。
恩情叙事是张居正因为皇权在万历维新中不断流失,想到的新的叙事方法,来稳固皇权。
天子迎忠烈、校场赏军兵,这是恩情的一部分,当场发赏钱自然不必说,谁拿钱谁高兴,最重要的是皇帝没有以晦气为由,避免和这些骨灰接触,这也是示恩的一部分。
看张居正都不是很在意,沈鲤也懒得纠正了,皇帝不在意,元辅还不管,他沈鲤也没办法。
其实在制定了这个郊劳礼后,陛下就几次询问礼部,军兵何在,在陛下的想法里,仗是大明军兵打下来的,军兵在这个复杂、繁琐的流程里,在哪里?
即便是沈鲤加了一些军兵参与的环节,比如东征英豪等人都要随军将觐见,但整个流程,和军兵们仍然没有太多的关系。
现在好了,军兵成了主角,因为皇帝压根就不打算去郊劳台,也不打算行拜纛礼、见君礼了,皇帝直接走到了军兵之中,询问领赏的士兵一些战场的情景,这十日上午最重要的活动,变成了皇帝和军兵交谈。
这种场面,大明廷臣们经常见到。
每年过年皇帝去官厂巡视都会寻找一些匠人询问他们最关切之事,比如官舍、用水、燃料、教育等等,有些工部的官员,总觉得官厂搞工会,多此一举,陛下每年都要去官厂见工匠,这不就是自下而上纠错机制?
陛下要见谁,那都是头天晚上临时从名册上挑选的,连皇帝都不知道第二天要见谁。
之前是工匠,现在是凯旋军兵,至于安全,对于陛下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