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看,乖乖,这下子真的发了!
这是两台机床,一大一小在白日灯的照耀下,闪着冷冰冰的金属光芒。
大的那一台是苏联制式模样的卧式双端面磨床,明显有使用过的痕迹,但是枣红的护理漆擦拭的很新。
但是,右边悬梁上的铝制小牌匾却不见了,所以赵胜利并不知道这部机床的型号。
赵胜利围着这台卧式磨床欣喜的转了几圈,又来到正面,要找插电的地方。
可惜没有找到。
看样子他还得,在进门左手边的电闸开关上接一条线下来,但是不急看看再说。
赵胜利敢肯定,这台机床整体上来讲没出什么毛病,可能是精度有问题。
六七十年代的机床修理工没有那么多,精度测量工具。
而赵胜利的不同,他有空间工作室,里面测量的工具应有尽有。
再不行他就发火,做个简单好用的激光测量仪,与传统的千分尺不同。
测量更快捷,测量的结果更有效。
所以赵胜利认为这台机床,修理一下就十分好用了。
这台机床精度要比金山机械厂那一台学院小日子进口的以外机床差,但要比剩下的车床好的太多了。
60、70年代苏联工艺的落后之说有针对性,的确和美国、德国,小日子相比。
苏联的加工工艺,尤其是在切割、锻造、铸造以及精密加工方面相对落后。
但是落后的程度并没有太差,总体上大体还是一个数量级。
苏联人在武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设计之初就有意识地加大了公差范围。
打个比方。
老美的m16的零件是零零配合,对加工精度要求高。
毛子在设计ak47时部件之间的公差带比较大,对加工精度要求相对低。
而且有这容错设计后,虽然部分损失精度,但可以保证可靠性
我们国家也继承了毛子的机床加工工艺,有之过而无不及。
落后在某种情况上可以通过牺牲某些次要性能来补充。
80年代以前我们的火炮、缺少精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