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纤维间隐约可见的墨渍交叉成网,不同时代的字迹相互重叠,有的已经褪色,有的依然清晰。这哪里是简单的修补?分明是历代医者在同一条医理的河流里,不断加固着堤防。每一次批注,每一处修改,都是医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医学的执着追求。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张思贞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医馆,一位医者在昏暗的油灯下,眉头紧锁,反复研读医案,最终下定决心修改处方;又看到三百年前的书房,一位饱学之士手持刻刀,在纸张上郑重地刻下提醒;还有师父年轻时,在案前苦读医书,不时提笔批注的身影……
张思贞正沉浸在思绪中,苏瑶突然的轻呼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他循声望去,只见苏瑶正俯身盯着那页医案手稿,眼中满是惊讶与赞叹。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方才洒落在纸面上的太极水痕,不知何时已悄然干涸,却留下了令人惊叹的痕迹。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桌面上,为那道干涸的水痕镀上了一层银边。原本普通的纸张上,此刻竟显现出清晰的阴阳鱼轮廓,宛如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更令人称奇的是,薄荷叶的叶绿素与紫苏叶的花青素分别渗入纸纤维,在阴阳鱼的眼位形成了两点天然色斑,仿佛是画龙点睛之笔,让这阴阳鱼瞬间有了灵动的气息。
“这简直是天工造物。” 苏瑶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触碰那两处色斑。刹那间,薄荷叶的清凉与紫苏叶的辛香同时在她的指尖漫开,萦绕在鼻尖,令人心旷神怡。这奇妙的感觉,仿佛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完美融合,既对立又统一,恰似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调和。
“就像《青囊经》里的紫苏叶与《千金方》的薄荷叶。” 苏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看似不同时代的选择,实则都是在阴阳失衡处种下调和的种子。” 她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张思贞新的思绪大门。
的确,紫苏叶性温,能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