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鬼子的战斗力已经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包括晋绥军在内的国军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却仍旧是输多胜少,伤亡数也常常远超日军。
即便是换装了美械,战损比通常也不怎么漂亮。
现在还在酝酿的缅北大反攻,战损比也同样不好看。
驻印军两个军六个师,清一色美械,拥有强大的空中支援,然而在密支那、胡康河谷以及八谟南坎等几次战役中,每一仗都拥有至少四倍的兵力优势,而且对面的日军基本上都已经陷入内无粮弹外无援军的绝境,也只能打出一比二的伤亡比。
45年的雪峰山战役虽然赢了,却很少有人知道,参战国军有五个美械军,足足二十万精锐,面对八万人的缺粮少弹还没有空中支援的日军却只打出一比二的伤亡比,此役日军伤亡约27万,国军伤亡约13万人。
这里边肯定存在深层次的原因。
看楚云飞的反应就能窥知一二。
国军的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那就是不惜命,不是不珍惜他们自己的生命,而是不珍惜手底下士气的生命,士兵在他们的眼里不是手足,不是同志,更不是什么兄弟,而只是一个数字又或者说筹码。
所以打仗时,国军的高级将领不会斤斤计较。
换成李云龙或者孔捷,牺牲了将近两百战士,肯定会心疼。
可楚云飞的反应却是,很好,就给我这么打,打出威风来!至于死多少人,楚云飞根本不在乎,坐拥安化以及太康两县,根本不缺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