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看完,笑了。
笑得很轻,却冷得像冰。
“你们想给我们制度‘美化’成英文包装,然后拿去当你们资本产品的一环?”
一位西方顾问试图解释:“这叫双向赋能,我们帮你们推广到全球,你们也可以拥有国际村庄治理样板的首位权——当然,署名可以共同。”
陈鹏飞站起,声音平静但掷地有声:
“我们的制度不是为了让资本挂个牌子去募资,是为了让我们村的账,不再怕人看、不再怕被人骗。”
“你们觉得咱们这套土办法不好听,那你们就别用。”
“但你们休想用一套新名词,掩盖我们三年一跪一站走出来的规矩。”
张玉英直接把那份“白皮书”扔回到桌上:“滚!”
全场沉默。
一位翻译小声问:“我们……可以留下学习制度流程吗?”
陈鹏飞点头:“可以。但你们必须带着原名、原语、原过程记笔记。改一个字,就请你们走人。”
这场交锋最后以蜂窝制度“原名原貌,不接受改名推广”收场,陈家村制度得以保住正名。
当天,全网刷屏:
【陈家村拒绝国际投资包装:制度不是资本的橡皮泥!】
评论里一片感慨:
“别人想借你飞,你还得管着自己的羽毛是啥颜色的。”
“这不是拒绝合作,这是扞卫制度主权。”
“制度如果不能保留原貌,那它就不再是制度,是人设了。”
而蜂窝平台也同步更新了一项公告:
《制度命名不可更改条款》
内容仅一句话:
“每一条规矩,都有它原始的伤口,不容被改名换姓。”
陈鹏飞望着这句话,缓缓道:
“咱村,不养资本的儿子,咱养的是自己的种子。”
五月中旬,蜂窝制度又被一封红头文件推向了风口浪尖。
省里发文,准备建设“新型农村治理综合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各类乡村制度、共议机制、分账流程统一纳入“大数据系统”,形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