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一位年轻的代表提出:“我们不比制度对错,我们比‘哪条制度让人更愿意参与’。”
一句话点醒全场。
他们决定:试行“行为响应率评估模型”——将两地制度分别套用在模拟事件上,由群众自由选择路径,哪边路径响应快、纠偏少、满意度高,就向哪边靠拢。
制度不再靠谁拍板,而靠“谁更适合现实”。
……
这一次,“蜂窝”真的长出了翅膀。
不仅能自己调节伤口,修补裂缝,还能彼此交谈、互相学习,像一张逐渐织密、彼此呼应的治理网络。
祠堂墙上的制度地图,开始出现横向链接线,记录每一次制度的“外部衍生”。
陈鹏飞望着那张图,喃喃道:
“也许,我们真的是,走在另一种国家治理的草根实验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