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不再只是“你的草案、我的票”,而是“我们共同养大”的制度生命体。
蜂窝给这种制度赋予专属名称:
“多代规矩”
举个例子:
陈家村17岁高中生叶小冬发起了一项草案:
《村口篮球场晨跑干扰协调机制》
她发现,每天早上七点,村头篮球场上是老年人跳广场舞、青少年打球、娃娃骑滑板的“战场”。
吵得鸡飞狗跳,抱怨连连。
叶小冬第一版草案很简单:分时段、贴公告、设轮值。
结果第一天就被骂翻了——
“你一个学生管我们大人跳舞?”
“你算哪块?”
“你上学去吧!”
小姑娘委屈巴巴地躲到图书室,差点哭了。
这时候,张玉英路过,看了她一眼,把她草案拿来,坐下看了整整十分钟。
她说:
“你写得对,只是你太嫩了。”
“这事儿我也吵过三次,我们那时候是轮喇叭时间,你没经历过。”
“我给你讲讲。”
于是,张玉英和叶小冬一老一少,一起重写草案。
她提供历史经验,叶小冬做流程设计。
后来又加入了中年人王兵,他是那群跳舞大妈的亲儿子,提出一个更灵活的折中机制:
“早上6:00-7:00为自由期,7:00-8:00跳舞,8:00后给球场。”
“边上贴大字报:‘能让就让一小时,不让就吵一天’。”
这制度三人署名,分别是:
发起人:叶小冬
联合修改人:张玉英
实地补充人:王兵
这一草案发布当天,成为蜂窝“多代规矩”试点编号001号。
后台设立标签:
【代际协商】
【场地共治】
【生活规则】
制度上线两周,无冲突举报事件。
第一次,陈家村篮球场早上没吵架,跳舞声、运球声、孩子笑声交错。
大家忽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