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5)页
    十一月底,一支特殊学术访问团悄然入驻陈家村。
    领头的是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林致远。
    这位林教授,当年是参与制定第一版《基层治理优化建议方案》的发起人之一,也曾担任过多个国家治理现代化课题的牵头人。
    他是带着怀疑来的。
    毕竟,一个没有法条、没有章程、没有领导签批的制度系统,凭什么能靠一群“普通农民”撑起几百个村的自我运行?
    可当他踏入祠堂,看到那堵“失败制度公示墙”时,眼神变了。
    那是一面老砖墙,布满手写草案、圈批、错词、标注、箭头、修改建议、群众留言……像极了一部“制度野生史书”。
    而墙角有一块最老的制度草案,上面写着:
    “共田初稿v10”
    “失败原因:分账时没考虑谁去地头看账。”
    “村民留言:我家干了十天活,最后说账本写漏了,我不信!”
    林致远站在那块墙前,愣了很久。
    半晌,他转身对陈鹏飞说了一句话:
    “你们这不是‘制度’,是‘制度记忆体’。”
    “这不是标准化系统,而是——制度意识。”
    “我明白了,蜂窝不是在教人治理,而是在让人明白——我也可以治理。”
    “我也可以治理。”
    这句话,被蜂窝平台编辑成了一张图,挂在全国各地的“共议会所”门口。
    它不是口号,是一种觉醒。
    制度,不再是上面安排的,是我可以写的。
    ……
    学术界在震动。
    很快,清华、北大、中山、复旦等高校接连发来合作申请,希望能够以“蜂窝制度”为蓝本,搭建“村治制度演化数据库”,用于高年级教学与治理模型对抗实验。
    联合国乡村自治研究组也发来邮件,希望访问蜂窝制度图谱,作为东亚地区“去中心自治实践样本”之一进行研讨。
    陈家村一下子从一个“边缘制度实验村”,变成了世界眼中“民间治理演化起点”。
    蜂窝没有回应,不拒绝,也不炫耀。
    他们只做了一件事:
    在后台上线了一个新功
第(1/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开挂加点,偏要说我是武学圣体重生猎户,从进山打猎开始成神烽烟四起:逐鹿天下克系执法官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宿主他被系统看上了甄嬛传:穿余莺儿后小厦子是我爹暗影追凶令超凡:我在都市创建魔女会从变成铠甲召唤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