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皱眉:“这三条是我们当初最得意的,现在——都被标黄?”
陈鹏飞语气平静却有力:
“最得意的,往往最容易腐坏。”
“制度不能因为运转顺,就放弃怀疑。”
“我们不是要养一套‘精致制度’,我们要养一套‘能抗检’的制度。”
“你只有自己先打脸,别人才打不动你。”
此话一出,全平台响应。
三天内,89个节点村发起制度“自审申报”,其中27个制度被主动标注为“高稳定风险型机制”,进入“缓运行通道”。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14个村自发暂停部分红利分账程序,只为等待审计清退完成。
这一动作,引爆全网舆论。
“蜂窝敢自查、敢停账,太狠了!”
“别说其他地方,哪个村的干部能拍板让村里少分钱?”
“他们真的不是在‘搞制度’,是在‘信制度’!”
而另一边,地方上的某些干部却坐不住了。
有个典型的声音来自陇西片区某县:
“蜂窝搞得太深,开始干预村里经济利益格局了。”
“制度一多,代表一多,办个村集体事务都要先问群众了,效率越来越低,谁还敢干活?”
“再这样搞下去,村里干部成挂名的了。”
这些声音汇总后,汇成了一条意见:
“蜂窝制度过度民主,影响基层治理效率。”
风又来了。
而这一次,来的不是明刀,而是更阴的一招——
试验带中的某些县,开始悄悄设立“制度示范组”,试图以统一模板替代蜂窝分布式网络机制。
他们的名义很漂亮:“让村民用得更方便、流程更清晰、干部更好执行。”
但实质,是要把蜂窝制度里那些“群众议案权”“错了也能反悔的机制”“代表临时可罢免权”统统拿掉,换成一套“可控、可评、可调”的上行体系。
“你们蜂窝的火,是点起来了,但我们要放在灯罩里烧。”
消息传来,蜂窝平台后台彻夜亮灯。
陈鹏飞没开口,只把那张“示范模板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