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也是今年五月里才通的电,老是停,目前只能用灯泡,其他的电器还没有。
走之前,卫东娘和刘嫂子特地来了一趟,送了些吃的用的,直说她是去享福的,张凤花当时还发愁在市里怎么过,但现在看来还是不错的。
他们住的地方离刘长胜上班的地方近,你坐个公交车走几站,甚至还能看见麦田,很是亲切。
刘长胜今年三十二岁,在村里被喊叔,是个不大不小的长辈了。在这里,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未来充满希望。
连张凤花都跟着年轻了几岁。
他们住的这一片算是好的,空地方大,离街上也近,小孩子跑的也开,楼下有小卖部。
张凤花弟弟,云霞小舅舅也在这一片儿住,他们也不算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反而感到陌生的是刘长胜,张家小舅舅托同学给他找了个修机器的活,虽然他在村里修过拖拉机这样的稀罕物,但是到了这里,文化不够,技术不够,样样都施展不开。
但也亏的刘长胜聪明,七月到的这里,掂了两瓶酒,给厂子里的老人打好了关系,拜了个师傅,算是在云霞开学前站稳了脚步。
连张家小舅舅都称奇,直说姐夫要是早来城里几年,铁定发展的更好。
尽管说是他年轻,到底三十多岁和二十多岁不一样。
云霞和海峰就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初高中同校的学校里上初中了。
云霞觉得市里就是和自己家不一样,桌椅虽然不新,但是很齐整。
还有黑板,书本,等等,都是崭新的,带着一股,学校的味道。
对,就是学校的味道,云霞坐在座位上听课的时候就在想,这才是学校吧。
“张云霞。”老师在讲台上点名,“张云霞,张云霞来了没有。”
老师提了两三遍,云霞才意识到他这是在喊她。
“到。”班里一阵哄笑,还有人在说,云霞?这是什么年代的名字?
“下次喊你名字你要答到,注意一点,你外地刚转过来可能不知道。”底下又一阵哄笑,老师组织了课堂纪律才算完。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