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庄。
许关凑空去查看了那500亩大豆试验田。
之前播种的时候时间是2月份,刚过完年,河阳地区的温度还很低,不适合种植大豆。
但许关为了赶时间,也就不计成本了,让七里庄的村民铺设了双层的地膜,铺成了低矮的拱形,既保温又保湿,还不长草。
等大豆苗长到十几厘米左右的时候,天气基本上也转暖了,到时候就可以把地膜撤掉了。
许关随便找了一块地,轻轻一弹,把地膜里面附着的密集水珠弹掉。
然后把土扒掉,轻轻掀开地膜的一角,顿时一股混合着泥土气息的潮湿热气扑面而来。
大豆苗已经有差不多10厘米高了,长得很不错,嫩绿,矮壮,生机勃勃。
现在基本上可以定时通通风,降降温,让豆苗适应适应外界的温度和空气了。
等适应得差不多了,地膜就可以撤掉了。
通过观察,许关发现“许家庄1号”大豆比起其他几种大豆的长势要更好一些。
不仅茎秆粗壮,而且个头一骑绝尘。
通常来说,大豆植株高度有限的话,那么产量肯定有限,就算从头到脚长满大豆,产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要大幅度提高产量,增加株高是必然的选项之一。
但增加株高也有风险和不确定性,比如可能会增加倒伏的风险。
所以,还必须增加茎秆的强度和韧性,这样才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不然大豆过早倒伏,就会有减产的风险,甚至能减产50以上。
大豆营养丰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所以想要高产是很难的。
有时候不是大豆本身不努力,而是土地肥力的限制。
实验室里,在充分的营养供应下,大豆亩产超过1000斤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大田里,想达到1000斤,很难,非常难,几乎不可能,究其原因,就是肥力跟不上。
所以高产品种、肥力是相互关联的,只要有一个条件达不到,大豆品种再有潜力,也无法发挥。
现在对许关来说,这两者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