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药: 为了防止温燥药物伤津耗液,她加入了麦冬、玉竹等养阴生津之品,滋阴润燥。同时,考虑到毒邪深伏,她还极其隐蔽地加入了几味具有缓慢排毒、清利湿热功效的药材,如土茯苓、茵陈、车前子等,引导毒素通过二便(大小便)缓慢排出。
使药: 依旧是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加入了少量的桔梗,引药上行,兼顾肺气的宣发。
每日的汤药,苏倾离都会亲自煎煮。她会根据萧煜当日的脉象、舌苔、以及细微的身体反应(如体温变化、汗出情况、二便颜色气味等——这些都是她通过秦芷或侍女的细致观察得知的),对药方进行极其细微的调整。有时候只是增减几分某一味药的剂量,有时候则是替换掉一两味辅药。
这种精细入微、辨证施治的用药方式,让一旁学习观摩的秦芷都叹为观止,对表姐的医术愈发钦佩。
金针导引——活血通络,驱邪外出:
除了汤药调理,苏倾离每日还会为萧煜进行两次针灸治疗。
这一次的针灸,与之前的急救手法截然不同。她选取的穴位,多是手足阳明经、太阴经和少阴经上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利水排毒功效的穴位,如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水道、中极等。
她的针法也变得更加轻柔和缓,以补泻兼施、平补平泻的手法为主。她不再刻意强调“气感”的渡入(毕竟那样太耗费心神,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测),而是更注重通过精准的选穴和细腻的针刺手法,来激发萧煜自身经络气血的运行,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并将深伏的寒湿毒邪“驱赶”出来。
偶尔,她也会在萧煜的背部腧穴(如膀胱经的脾俞、肾俞、大肠俞等)进行刺络放血(用特制的三棱针点刺穴位,放出少量瘀血),或者在某些瘀阻严重的部位进行走罐(用加热的竹罐吸附在皮肤上,产生负压,将深层的瘀血和寒湿拔出体表——虽然这个时代可能没有完善的火罐,但她可以指导秦家人用竹筒和简单的加热方式制作)。
这些看似“粗暴”的治疗方法,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骇人,但在苏倾离的精准操作下,却能有效地清除萧煜体内积聚的毒素和病理产物。
身心照料——寸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