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什么花活或者噱头,指挥的目的是要给出信号,为整个乐团服务,重点是给出信号,而不是用什么样的形式。”
这话一说。
贼他吗具有深刻道理。
周寅与李振一时之间竟然无言以对。
对视一眼。
嘿,眼神全麻了。
李灿说的还真是没错。
指挥家在指挥的时候,指挥棒的作用就是给出信号。
与指挥棒一起,无论是左手的提示,还是面部表情,身体动作,都是信号的一种。
很多外行看指挥家在台上抽风就觉得有点夸张。
不懂装懂的还会将其定义成“沉浸音乐”或者“对音乐热爱”之类的奇怪思路上。
事实其实很简单。
能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人,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随时随地的沉浸在音乐中。
但沉浸不代表手舞足蹈的发疯发抽。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指挥家在嗨起来的时候,会通过夸张的表情,动作,神态,去向乐团传递音乐中所需要的信息。
比如演出时的情绪。
要靠自己去带动,去渲染。
看指挥家可能觉得他疯了,手舞足蹈,表情高兴中面露狰狞,浑身冒汗,甚至有些上蹿下跳。
但其实。
很可能因为在这段音乐之中,指挥家想要的就是一种类似的激昂情绪。
巧了。
要说动作。
鼓手的动作还不大吗?
只要对架子鼓稍微设计一下摆放,安排一下现场布置,利用科技进行辅助,确保不会阻挡视线。
鼓手的神态,动作,以及节拍上的音乐信号。
未必不能当做指挥的职能去看待。
甚至于一些强力的鼓手在节拍上可以蕴含着极其鲜明的强弱色彩变化。
不然为什么在乐队solo的时候鼓手可以很容易的去改变律动与solo情绪?
这便是“成建制的音乐集体中,大脑在输出信号”。
有且仅有的问题便是-——乐团乐手是否能适应这样的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