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2)页
    《老主任的放大镜》
    值班室的台灯蜷在墙角,灯泡表面蒙着层薄灰,将王主任的影子投在墙面,像棵枝干虬结的老松。放大镜的金属边框贴着右眼,他逐行扫描磁导航组的术后超声报告,镜片后的眼球几乎要贴上 “心尖软肉区纤维化程度 12” 的数字。
    “传统组是 39,” 顾承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搪瓷杯里的青稞茶腾起热气,“差 27 个百分点。” 王主任没回头,指尖划过 “呼吸缝宽度 031 毫米” 的记录 —— 这个数值,和他二十年前手缝血管时,用游标卡尺测量的针脚间隙,分毫不差。
    茶杯搁在办公桌上,釉面裂纹里浸着三十年的茶渍。顾承川看着王主任后颈的老年斑,突然想起 2003 年非典,老人在隔离病房给年轻医生演示断针缝合,防护服下的白大褂,第三颗纽扣同样空着,露出半截消毒过的枣核针。
    “您看这个,” 王主任终于摘下放大镜,镜片上的反光映出他发红的眼角,“磁导航的震颤频率,” 他指着 “导管末端振幅 20 次 \/ 分钟” 的参数,“和我当年握传统导丝的手抖频率,一模一样。” 这话让顾承川想起父亲的手术笔记,泛黄纸页上,断针缝合的图示旁,同样标着 “震颤频率 20 次 \/ 分钟”。
    青稞茶的热气漫过数据夹,露出背面的镇沅黏土心贴纸。王主任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纸页边缘,那里还留着实习生们按的指纹,像片迷你的红土地。“2008 年汶川地震,” 他突然开口,“我用钢丝给伤员固定肋骨,钢丝的弧度,” 他的拇指在桌面上划出弧线,“和现在磁导航导管的预塑形角度,误差不超过 1 度。”
    顾承川递过系统操作日志,荧光笔标注的 “医者手动干预节点” 在数据中格外醒目:“每次遇到钙化斑块,系统都会弹出您写的《心尖操作指南》第 17 条,” 他的指尖停在 “触感反馈调整为瓷质感” 的记录上,“就像您当年教我们用指甲分辨钙化程度。”
    放大镜滑落在病历上,镜片里倒映着顾承川白大褂的第三颗纽扣。王主任看见,半截枣核针从缺口处露出,针尾的磨损痕迹,和他抽屉里李建国留下的断针,有着相似的弧度。“技术再新,” 他的声音轻得像导丝滑过
第(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的抗战有空间军王龙首(九五之尊)叶凡袁静穿越变婴儿,我还得内卷玩疯癫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道界天下皇权旁落?朕用仇恨值铸就无上帝座!九世轮回后,师尊看我眼神不对劲娇狠妖后,四姑娘今日又刀人了吗蒸汽大清,挽救神幻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