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旧阵时啲乡镇”“青山裙裾” 等传统意象,这些意象承载着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眷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的自然景观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村村通” 工程带来的便利背后,是传统乡村风貌的消逝。诗人用 “硬壳洋灰噈系青山裙裾” 这一充满张力的比喻,揭示了现代化对自然与传统的侵蚀,展现出发展与破坏的矛盾与悖论。
“希望小学” 这一意象的运用,更是将诗歌的批判指向推向了更深层次。曾经承载着乡村未来希望的教育场所,如今却 “荒荒废废”,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折射出乡村教育资源的流失,更暗示着乡村文化传承的断裂。正如艾略特在《荒原》中描绘的精神荒芜,树科笔下的乡村也在现代性的冲击下陷入了文化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三、叙事结构的循环与递进:情感表达的螺旋上升
诗歌采用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从对现代居所的不满,到对乡村变迁的感慨,再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情感逐渐升华。“讲开至讲,讲嚟讲去”“睇睇,睇睇,大家睇睇” 等重复句式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更营造出一种絮语式的倾诉氛围,仿佛诗人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这种叙事结构的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情感的螺旋上升。每一次的叙述都在前文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个体的居住体验延伸到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思考。诗歌结尾处 “轰轰烈烈嘅‘ds’嚟咗,烈烈轰轰嘅‘马斯克’,嚟” 看似突兀的表述,实则是对全球化浪潮下资本与技术入侵的隐喻。当资本与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乡村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正是导致 “返唔去嘅屋企” 这一困境的根源所在。
四、文化乡愁的现代性书写: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返唔去嘅屋企》所表达的乡愁,并非简单的对故土的思念,而是一种文化乡愁。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乡愁已超越了地理空间的界限,演变为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追寻与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