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4)页
为保存地方性知识的堡垒。诗中粤语词汇的选择,恰如本雅明所说的\"拾荒者\"行为,在语言现代化的瓦砾堆中捡拾被遗弃的文化碎片。
    从语言政治的角度看,《岭南嘅情怀》的粤语书写具有双重颠覆性:一方面,它打破了普通话作为\"文学方言\"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中华\/华夏\"的宏大叙事,将方言纳入更广阔的文化认同之中。这种既疏离又融合的姿态,体现了霍米·巴巴所说的\"文化混杂性\"——岭南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诗人通过\"嘟喺\/唔系\"的辩证修辞,巧妙地解构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使得粤语不再是\"他者\"的语言,而成为重新定义\"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理意象的文化解构:五岭作为诗学的褶皱
    \"五岭,南岭,唔系岭南……\"这一否定句式,将地理名称从固定的能指链中解放出来,赋予了诗学的流动性。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作为地理分界线,自秦汉以来就被赋予\"华夷之辨\"的文化内涵。诗人通过名称的反复吟咏和否定,实际上是在解构这种地理决定论。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褶皱\"理论在此颇具启发性——五岭不再是分隔的屏障,而成为文化交融的褶皱地带。诗句中的\"唔系\"否定,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对固定范畴的质疑,使得岭南成为一个开放的诗学空间。
    诗中\"岭北,中华嘅壮美\/岭南,华夏啲秀丽、靓靓……\"的对比,超越了传统的地理二分法。诗人有意使用不同属格标记——\"嘅\"(的)与\"啲\"(些),在语法层面就暗示了岭北文化的整一性与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壮美\"与\"秀丽、靓靓\"的并置,更打破了单一的美学标准,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光谱效应。这种写法令人想起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的\"南北文学异同\"——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通过粤语的独特表达,将这种差异从对立转化为互补。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空间与地方\"理论在此得到诗性印证:五岭不仅是自然空间,更是被文化实践转化为\"地方\"的精神坐标。
    从历史维度看,这首诗对地理意象的处理暗合了岭南文化的演变轨迹。自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以来,岭南就从\"
第(2/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港综:江湖后浪,开局踩东星洪兴狂婿:我的财富多到你想象不到林凡杨雪婚姻职业双重烂!我接时运绝境翻盘八卦太极,纵横大夏重生北宋的那些年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校花学姐找上门,告诉我孕八周全民求生:开局送绿茶校花祭天改嫁摄政王,我复仇虐渣妹给女上司的新秘书腾位置,她却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