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5)页
    远志的名家应用与经典名方解析
    远志作为传统中药,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对其功效的发掘与方剂配伍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从名家学术思想、代表方剂及现代应用角度,解析远志在中医临床中的经典运用。
    一、汉代至唐代:奠定远志应用基础
    1 张仲景与远志的间接应用
    东汉张仲景虽未在《伤寒论》中直接使用远志,但其学术思想为后世远志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伤寒论》中“心下痞”“惊悸”等病症的论治,与远志“化痰开窍、交通心肾”的功效相契合。后世医家在治疗此类病症时,常以张仲景方为基础加减远志,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远志丸(远志、石菖蒲、茯苓等),即受仲景“痰饮致病”理论启发,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
    2 孙思邈与《千金要方》的远志应用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多次运用远志,尤其在安神、益智领域颇具特色:
    - 孔圣枕中丹(远志、石菖蒲、茯苓、人参):此方被称为“益智第一方”,远志与石菖蒲配伍,化痰开窍、交通心肾,主治健忘、失眠、心神不宁。孙思邈认为“心肾不交则神不安,痰浊阻滞则窍不开”,远志辛开苦降,既能开心气而宁神,又能通肾气而导火,使心肾相交,神明自安。
    - 定志丸(远志、石菖蒲、茯苓、人参):用于治疗“心气不足,惊悸健忘”,远志在此方中与补气的人参、茯苓配伍,体现“补心益气、化痰安神”的治法,为后世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提供了思路。
    解析:孙思邈对远志的应用,强调其“通心肾、化痰浊”的双重作用,尤其在益智方剂中,通过远志与开窍药(石菖蒲)、补气药(人参)的配伍,形成“补通兼施”的用药特色,至今仍为临床治疗神经认知障碍性疾病的核心思路。
    二、宋代:官方药典与民间经验的结合
    宋代是远志应用的高峰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作为官方药典,收录了大量含远志的方剂,体现了当时对远志祛痰、安神功效的重视。
    1 远志丸(《局方》)
    - 组成:远志(去心,姜汁炒)、石菖蒲、茯神、人参、龙齿、朱砂
第(1/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他对心动上瘾天地姻缘传炼仙鼎抗战之关山重重熢火之下惊!糙汉老公是年代文隐藏大佬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我把全修真界懒哭了开局一只崽,异能大佬躺平成首富农女换夫:买个病娇反派狠狠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