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如果他们真的把大棚蔬菜搞出来,今年冬天的收入会不降反升。
但是,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他们没可能把菜往更远的地区去卖,人家那个片区也有自己的菜贩子。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
如果好向外头扩张,齐顺犯得着低声下气托人情来讲和,又把自己2的股份赔给林老师致歉么?
至于说两人另起炉灶,启动资金倒是不缺什么的。这一年半他们各自也攒下了三四千!
但是,他们也只能去别的地方。因为,和两个村子签约的都是方老师,和村支部维持关系的也是他。他换人经营,那些拾荒者是没所谓的。卖给谁不是卖啊,只要价格过得去。做生不如做熟,他们是不会跟着自己两人去别处的。
如今来送货的拾荒者,基本的‘阵地’还是在这两个废品站方圆几里的范围。
他们要想抢生意,除非也是学方老师当初,一斤贵个三分钱。是得三分了,一年半前贵两分钱那些拾荒者就会背着废品走上好几里送过来。
但如今,这行的竞争也渐渐大了。国家鼓励个体户嘛,这一行的利润接触过的还是容易知道的。所以,不少人也进入了这个行当。
他们去租场地、请工人,哦,还得买车。如今开惯了拖拉机,难道还乐意退回去踩三轮车么。三伏天骑着三轮车去送废品的滋味,他们再也不想经历了。
那两人凑起来的七八千,也只买得起一辆拖拉机。买两辆,其他开支从哪里来?
而且,自己做生意就得自负盈亏。朱大海和胡勇几个抢生意的时候,日子也曾经很惨。他们双方那个在大杂院里也曾经跟仇人一样。也就如今他们人多、本钱大,而且这个片区没有竞争者,所以日子才好过。走的是薄利多销、细水长流的路子。也是勤劳致富!
但如果不是方老师在背后给他们支招、提供经济支持,他们当初未必干得过齐顺的。
现在就两条路,要么呢继续跟着方老师挣着一年五六千,将来很可能还会成倍增长的工资加提成。要么就自己出去支个新摊子。
方明澈道:“吃啊,趁热!这菜冷了就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