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些年轻才俊们是同乡的官员们,都暗暗觉得可惜。
文臣中的乡党,是因同一个地区出来,而拧成了一股绳。
大明初期,文臣们的力量,还不如武勋们强大。
有些地方,同朝为官的人本就少一些,发现这次诽谤皇室成员的案子里,被卷进去的人就有同乡的年轻人,如何不可惜呢?
但再可惜也没用,得罪了皇上与太孙,得罪了藩王们,就算皇上不下旨,这些人想要走仕途,也要难上许多了。
“藩王的队伍又要到应天府了,看这架势,藩王们已是低了头,这种时候还传那样的传闻,真以为这是在为藩王们鸣不平?”
这分明就是在骂人啊!
不仅是骂太孙有心机,更是在骂藩王们窝囊啊!
这样的传闻,等于是一次得罪了两方势力。
推波助澜的人没按着好心,这明摆着就是想要挑拨双方。
结果,这群读书人跟着凑热闹,非要一起议论此事,还想要联名上书!
幸亏没来得及联名上书,不然事情闹得更大了,就不是只让这些人终身不得入仕了,怕是人头都要滚落一地了。
“派人盯着他们,若是他们敢再闹出什么动静来,直接将他们给按住!”
“他们自己找死也就罢了,可不要连累了本官!”
这样的话,在大明各地纷纷出现。
在这一刻,很多地方官的心情都同步了。
同一时间,行走在前往应天府路上的藩王之子们,心情也很糟糕。
而这种糟糕,也分了好几类。
心情最糟糕的那几人,就是导致这次藩王之子们去应天府挨训的始作俑者。
他们既是担心到了应天府被皇爷爷责罚,也担心到时候遇到了其他堂兄弟们,被这群堂兄弟们迁怒。
“唉!”
早知今日,当初他们就忍着不喝酒了!
不,若是早知今日,他们就不往会所跑了!
又或者,早知今日,他们就不跟着父王去应天府了!
只要不跟着去应天府,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