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2)页
    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冯母又被冯父激怒,冲上前就要撕打。
    姚开昔把拿回来的饭菜放进厨房,回来看到这一幕,朗声道:
    “冯阿姨,咱们先看看姨父拿回来的东西吧,东西留着还有希望,万一不小心打碎了,钱就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话其实都不用她说,冯父自己就把盒子护得死死的。
    就连刚刚挨打的时候,宁愿把身子亮出来给妻子打,也要保住他的盒子。
    提到钱,冯母果真退后几步,怒喝道:
    “还等什么呢?等着我给你打开吗?”
    冯父在女儿一群同学面前丢了脸,很是不服,梗着脖子道:
    “打开就打开,不过咱们都说好了啊,这事儿从屋里走出去就完,你们答应姨父,别往外说!”
    几人齐齐点头:“放心吧姨父,我们不会说的!”
    从正规途径淘换东西肯定是不犯法,可惜冯父这东西来源有问题。
    不过小姑娘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觉得新奇,都伸长脖子等着瞧。
    冯父对观众们的反应很满意,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一层层地剥开盒子里面的衬布。
    姚开昔特意数着,冯父拆了足足7层,才亮出里面的家伙。
    看到东西的那一刻,她左眼皮狂跳起来。
    那是一只胭脂红地珐琅彩菊花小盘。
    看到盘子的第一眼,姚开昔就想起自己曾在清宫《活计档》中看到的一段雍正十二年六月的旨意。
    旨意原文是:“从前进的红地黄菊花无诗句小碟甚好,照样烧造几对。”
    这段话描述的分明就是眼前这个小盘。
    如果这盘子是真的,无论是‘从前进的’,还是‘照样烧造的’,放到40年后都能轻松拍出9位数。
    姚开昔甚至觉得即使现在拿到港城或者国外去拍,都能拍到大几百万,或者上千万也不是不可能。
    比她珍爱的珐琅小碗还值钱。
    珐琅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终于乾隆。
    珐琅彩自康熙后期从欧洲传到国内,从入宫开始,就没有走出过宫廷一步。
    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爷更改了‘御用官瓷要在景德镇制作’的三百年惯例,在养心殿造办处专门设立了
第(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满门忠烈,你侯亮平抓我?替嫁王妃太撩人,清冷残王求抱抱我在掸邦那些年逼我和亲?二嫁权臣后全家悔断肠全能王妃火爆京城八零,独美学霸被科研大佬宠上天都市:现在染上读瘾,以后就敢读博!被清冷世子缠上后回到古代当太傅邢教练,别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