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3)页
 她对自己的实力有自信,当即跃跃欲试,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决定月底去南开大学参加选拔imo队员的冬令营。
    这爽快劲儿又引来了鲍老爷子和曲校长的一顿夸赞。
    曲校长也是有国际视野的人,知道在imo上获奖意味着历史性的突破。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自从1959年举办以来,一直到最近这两年,才出现了华国的身影。
    去年,京海一中曾经派了一名男同学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26届imo,获得了铜牌,首次实现了与国际数学竞赛的接轨。
    可以说,京海一中在imo上是有先发优势的,曲校长不想在英语上输给京海外国语中学,更不想轻易断掉国际数学奥赛这个优势。
    此时的京海市教育委员会,也在鼓励一中多派人参加国际竞赛选拔。
    1908年,《申报》提出了“奥运三问”:华国何时能派代表队参加奥运会?华国何时能在奥运会中夺金?华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1985年,华国也提出了“奥赛三问”:华国何时能派代表队参加imo?华国何时能在imo中夺金?华国何时能举办imo?
    这就像是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夺金时,对整个世界的刺激一样。
    世界对华国体育的崛起感到十分意外,当时颁奖仪式因组委会未准备足够华国国旗而延迟40分钟,他们从来没想过华国人能拿金牌。
    外媒称许海峰首次夺金为“华国五千年历史的壮举”,其意义远超体育范畴,成为民族复兴的象征。时任国际奥委会领导评价:“这是华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国内则爆发空前欢呼,华侨在洛杉矶彻夜庆祝,归国后许海峰受到大领导人接见,成为了整个民族的骄傲。
    imo的精神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现如今,华国数学天才缺席多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还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这是一个华国人急需国际认可来壮大自信心的时代。
    如果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国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国内上学,连国门都没迈出去过,居然能在国际数学奥赛上拿奖,对华国人来说,那份自豪感,那种信心,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第(3/3)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都在看:吾索傅总,夫人不想当首富太太了向哨:万人迷今天也在认真净化我靠噩梦赚钱救命,霍医生破戒后,太狂了钻石王牌之无败的霸王我生命中的白马王子农村狼帝混都市克系执法官我的抗战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