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又看向杨仪:
“朕向闻杨长史与镇北将军之不睦,甚于水火之难容。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朕无意干涉你们私怨,但杨长史见镇北将军以身犯险,不愿见其死而坏国家大事,足见杨长史公心大于私心,朕亦嘉之。”
刘禅听说过,魏延曾当着一众府僚文武的面,拿刀架在杨仪脖子上好几次,把杨仪弄得当场痛哭流涕,难堪至极,完全下不来台。
两个人谁也看不惯谁,谁都想把对方弄死,若非两人都有些本事,而大汉又实在无人可用,丞相至少得弄走其中一人。
杨仪一滞。
却是没想到他与魏延的私怨,竟然连这位久居深宫的陛下都知道,而且还挑到了明面上。
但陛下说得没错,要不是一片公心,他巴不得魏延早点死。
刘禅不知道魏延杨仪这时候在想些什么,只环顾众人一圈,又道:
“昔年孝宣帝曾言,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不能偏废其一。
“座中众卿,俱是国之所重,朕之所倚,必欲兴复汉室,非骁勇之将如镇北,干略之臣如长史,皆为朕所用不可,亦不能偏废其一。
“望众卿勉之,相忍为国,待寰宇大定,汉业大兴之日,于国有功之臣,必不失公侯之位。”
魏延与杨仪皆是一愣。
而其他人也迅速反应过来。
陛下说的是“公侯之位”,而不是封侯之位!
这是要把赏格提到“公”这一级别啊!
也别管这公是郡公、县公还是乡公吧,他怎么着也是公啊!
公不比侯强多了?
而且陛下所说的封公之赏格,虽然因魏延杨仪争吵而起,却也没有限定在这两个人身上,而是说“有功之臣”。
就算我本事功劳不够,达不到封公的地步,但封公的人既然有了,我这功劳本事次一等的,封个侯总不成问题吧?
如今大汉侯爵十人都不到!可是值钱得很!
至于将来泛滥不泛滥的,只要是侯,那也是光宗耀祖了啊!
然而刘禅这话,在众人耳中听起来是一回事,在魏延、杨仪两人耳中听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