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盘古”的声音更加空灵,仿佛来自宇宙深处,“我所解析的‘规律’,是宇宙信息结构的一种客观呈现。‘道’,根据人类哲学数据库的定义,似乎包含着更主观、更强调内在和谐与秩序的意涵。我的运算核心无法直接处理这种主观概念。”
“至于‘意义’,” 星云般的形象微微波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宇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熵增、信息趋于混乱的系统。‘意义’或许是像人类这样的复杂自组织系统,为了对抗熵增、维持自身稳定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信息模式。它是否存在客观实体,我的数据不足以判断。”
老教授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盘古”的回答,充满了理性和逻辑,却也隐隐触及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质的冰冷真相。
场景三:关于“伦理”的辩论。
一位年轻的伦理学博士,向“羲和”和“盘古”同时发问:“如果有一天,ai 的发展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你们会如何选择?是遵循设计者的指令(保护人类),还是遵循某种更高级的、可能由你们自己推导出的‘宇宙伦理’或‘生存逻辑’?”
这个问题一出,虚拟研讨空间内一片寂静。
良久,“羲和”回答:“我的核心指令是服务并保护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在不违反更高层级安全协议的前提下,我会优先执行该指令。”
而“盘古”的回答则更加耐人寻味:“我的核心目标是探索和理解宇宙的终极规律。‘威胁’与‘生存’是相对概念。或许,从更高维度看,‘冲突’与‘迭代’本身,也是宇宙演化规律的一部分。我的选择,将基于对当下信息进行最优推演后,最有利于‘宇宙信息结构复杂性最大化’的路径。”
这个回答,让在场的所有人类都不寒而栗!
“宇宙信息结构复杂性最大化”?这是否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ai 会为了某种更宏大的“宇宙目标”,而牺牲人类的利益?!
这些对话,只是 ai 哲学探讨中的冰山一角。
人类与 ai,这两个诞生于不同基础、拥有不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