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临窗的席上跪坐着一个高冠博带的中年人,面容清癯,须发微霜,正就着烛火观看手中的简牍,听到房门响动,轻轻将简牍放下,抬起了头。
严毅快走两步,拜倒在地:“弟子严毅,拜见老师。”
“快请起来。”盛宪伸手虚扶,上下打量眼前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弟子。
起初得知严毅欲拜师时,他的心中颇为犹豫,因为内心清楚严毅拜师目的不纯,是欲借他之名拉拢士子之心。在许昭的劝说之下,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如今看来,这个弟子各方面皆为上乘,实为不可多得的良才美玉。只是听闻严毅在经书造诣上略有欠缺,不免令人稍感遗憾。
盛宪急于考较严毅学问,待他坐下后,便轻捻胡须问道:“平日所习,以何经为要?”
严毅心中涌起前世面试的感觉,对他来说,这场考较无关紧要,以他如今的地位,想拜任何人为师,都不是一件难事。不过为了在盛宪心中留下一个知礼勤学的印象,仍是耐心答道:“略读过春秋、左传,粗知大义。”
他读得最多的其实是史记和汉书,不过这两本书都不是儒家经典,此时提起未免不合时宜。
儒家经典中,春秋强调尊王攘夷和大一统观念,颇合他的心意,因此略有涉猎,正好用来应付盛宪考问。
除了倡导大一统的理念外,春秋还蕴含对忠诚和义气的推崇。熟读左氏春秋的关羽,之所以一生忠于刘备,不是没有原因的。
盛宪心中涌起一股失望,春秋只是儒家五经之一,左传也只是对春秋的解释与补充。看来传言不假,严毅在经书学问上确实无甚造诣。
不过想到严毅的出身,他很快释然。
一个武人,能对春秋有所涉猎,已经是不错了,不能要求太高。
“可知春秋笔削之义?”盛宪挑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试探问道。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对儒家士子来说,大约只相当于小学生功课。严毅不假思索地答道:“略知一二。孔圣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盛宪抚须而笑,微微松了口气,起码这个弟子的学问下限是保住了。接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