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上师:可我不由自己的悲伤,恐惧,愤怒,焦虑,怨恨,纠结得失,这一切恰似有力推动,比心力如何解释?又如何运用此心力获得持久的快乐呢?
上师回答:若求快乐,需悟透妄识本空,如此烦恼、恐惧便无所依;若求道解脱,应以“无心”为根本,契合无为之道,同时升起坚固的菩提心,方能凝聚修行之力。而在世俗生活中,大事做于小,难事做于易,于“小”和“易”处欲想专注就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问上师:若识心本不存在,那么菩提道心、欲望心究竟是有是无?若无实体,又何来力量?
上师回答:菩提妙心本就是我们名为力量的源泉。心力的本质还是趋向特定方向的“念”,故曰“心念”。识心虽为概念集合,却是引导念动方向的关键。所谓“发心”,即引导心念的趋向;领导力的本质,亦是凝聚众人之心,使其念动趋同一个方向。在此过程中,物质激励与价值塑造可作为有效的引导手段。
我问上师:说起这样的领导力,如此一来,领导是否趋同于欺骗他人为己所用之嫌呢?
上师回答:此事并无绝对善恶,善恶是人们定义的结果,各有各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众生把合己利的定义为“善”,比喻蜜蜂就是善,田鼠就是恶等。对于一个打工人,听领导的定义和价值塑造,目的就是领到工资,离开了他,或者说他不发工资,这一切也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这也是生活中的认知不颠倒。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别人包装的价值和感情所骗,就是生活的根本了。
大家读完以后,屋内陷入了一阵静谧。妙成龙双手交叠于膝上,眼神中透着思索后的清明,率先打破沉默:“原来我们总在‘我’与‘他’的共业中打转,才生出这许多烦恼。今日这番讲解,倒像是给我心里点了盏灯,往后遇事,得学着放下这‘我执’。”
妙成凤轻轻颔首,目光柔和而坚定:“上师所言‘心为缘聚缘散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