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思索一番,问出一个自己心忧已久的问题:“您知道,我不像其他明星——创立时尚品牌、开餐厅、出自传,只想赚笔快钱。我在脚踏实地的经营实业,但我有一点很困惑。到底是怎样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或者经济萧条中脱颖而出或者生存下来?就像现在的股市——虽然整体下跌,但往往有两家生产同样产品的公司一个逆市上涨,一个却跌跌不休。我知道这个例子不太恰当,影响股价的原因可能会有千百种,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消息不同人能解读出不同的含义。但我觉得这些公司一定存在某些共性,总有一件或者一些事是他们都做对了的——我想向您请教的正是这个。”
“哇哦,这个问题可真有深度”克劳摇摇头像是不知道答案。
“我不是企业经营者,给不了你标准答案。但我在广告这一行混了几十年,亲眼见过无数的公司的崛起和落寞,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他话锋一转,又给了林恩希望。
“经济萧条我经历过很多次:70年代越战的财政赤字危机、opec禁运带来的油价暴涨与滞涨、还有87年的‘黑色星期一’。据我观察——能够远离萧条的,永远是那些打营销战而非价格战的公司。如耐克、苹果电脑、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ck、迪士尼及星巴克。对这些公司而言,表面的产品不过是真实的产品——品牌——的填充物罢了。他们将品牌的概念融入公司的血肉中,一切都是为了宣传品牌。例如用怪异的字眼来形容员工:伙伴、哥儿们、选手、船员,打造公司歌、明星化企业ceo、对于设计的惯性狂热、吹嘘丰功伟业的习性以及新世纪任务般的声明。而陷入价格战泥潭的企业往往在萧条到来时第一个把血流尽。”
这番话让林恩想起了罗斯收买自己后发布的公告、邪恶宗教组织的洗脑、ck和李维斯的格调高低之争。原来品牌才是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逻辑。
“至于竞争,我能告诉你的是——品牌并非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一种样态、一个概念、甚至一整套价值观。就像我告诉耐克:耐克的使命不是贩卖球鞋,而是‘通过运动及舒适感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让‘运动的魔力永垂不朽’;就像拍立得(pola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