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意静静地听着。
“那孩子墙上贴满了奖状,床头放着本《兵器知识》。”陆洋的声音低了下去,“他问我,他爸爸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是个英雄。”
“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陆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我说英雄也是普通人,只是在不普通的时候做了该做的事。”
这个回答让江宁意心头一热。她想起博物馆里那尊佛像慈悲的微笑,历经千年战火依然平静注视人间。
陆洋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那里夹着一片金黄的银杏叶书签——是江宁意送给他的。
书签旁贴着一张照片:十几个妇女儿童站在破旧的村口,表情怯懦却隐含期待。
“这是今天最后的走访点,”他指着照片,“村里有六户烈属,都想参加合作社。”
他的指尖轻轻点在一个白发老妇身上,“这位阿婆七十多了,儿子牺牲在老山,她现在带着两个小孙女”
江宁意看到照片边缘用铅笔写着“竹编手艺”几个小字。
“阿婆会编竹篮?”
“嗯,据说在公社时期还是技术能手。”陆洋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我想请她当技术指导,教年轻些的军属。”
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让江宁意心头一颤。她明白陆洋的计划远不止是提供工作机会,更是在重建这些破碎家庭的自尊与联系。
“资金从哪里来?”她问出关键问题。
陆洋胸有成竹:“师里有烈属基金,可以垫付启动资金。等产品出来了,部队优先采购一部分,剩下的走市场。现在市场缺好的产品。”
他翻到前一页,“我还联系了几个退伍战友,有的在旅游局,有的自己做生意,都能帮忙销售。”
江宁意惊讶于他的周全考虑,竟在短短两天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帮扶体系。
“你调查得真仔细。”
陆洋苦笑:“战场上情报决定胜负,这事也一样。”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我只是只是不能眼看着他们也陷入战争的泥潭。”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江宁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