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旁边的花祈夏捕捉到他们的声音,不由得悄悄竖起耳朵,听见另一个学生问是哪位导师。
“就那个——看见那个牌子没,樊小松,你瞧她座位上坐的应该是她学生吧,派了个代表来,自己面都没露,好像我学长说的就是她——没多少人报。”
听见那个熟悉的名字,花祈夏的心脏莫名一动。
她再也忍不住扭过头去和两个人搭话:“同学,你们说的樊小松,是报名册上最后那位老师?。”
“对啊,就她。”
其中一个人点头,听花祈夏又问那位樊老师今天为什么没来,前者表示不知道,说出了和李行简一样的话,“估计就是来凑数走个过场吧,啥头衔也没有,不出成果,反正也没人报。”
花祈夏点了点头,想到不久之前那遥远苍茫的南疆,不由得对这个同学的话产生了一丝怀疑。
——孤身一人长途跋涉,前往那么远的地方去研究民俗的老人,真的会是一个半点儿成果都不出的、来凑数的人吗。
花祈夏这么想着,忍不住看向台上放着“樊小松”姓名牌的座位:
那里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生,一看就是学生,他安静地听各位教授和学生代表的发言,跟随台下的人鼓掌,除此之外就偶尔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和台上的其他风云人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不禁让花祈夏觉得好笑:这夏令营兼研讨会看起来不怎么重视这位樊老师,而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樊小松,看上去也不大重视这场研讨会。
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向奔赴”了。
开幕式结束,报告厅上方的led滚动屏亮起了“数字人文与民俗保护”的字样,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
吃完午餐后,所有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们来到大型会议厅。
这些领域大佬们开始进行各自的主题报告,在这之前,一些高校的老师和研究生也要进行报告,而至于花祈夏……她们除了有坐在下面听讲的份儿以外,就只有茶歇时间能起来走动交流一番——
【到了会上,别跟你那些师兄师姐学,端着个盘子满场吃,多趁这机会跟老师们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