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允熥说出了一个让他匪夷所思的计划,并且还不等他反应过来,就已经准备实施了。
这个计划就是大家都忽略了的漏洞。
朱元璋装病让朱允熥上位帮他处理朝政,目前皇室人虽然多,但能依靠的,无非就是朱允熥和朱雄英。
可朱雄英还小,只能朱允熥上。
朱允熥又是非常头疼处理朝政的,几天下来人都要废了。
要不怎么说明朝皇帝短命?
就因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让皇帝直接对朝政负责,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尤其是朱元璋时期。
有人就说了,内阁啊,搞内阁啊……
明朝的内阁,本质上和丞相制度没区别,只是权力分化了。
把丞相的权力分成内阁议事拟票,再送到太监那儿决策。
内阁加太监就是丞相。
可朱元璋费尽心思把丞相制度废了,还能让你用另一种方式,把丞相的权力再体现出来?
那以前废丞相干啥?
之所以朱允熥也没有提过整内阁这个东西,是因为朱元璋早就试过,他觉得不行,处理事物分歧大不说?
长久下去权力会很大,是继丞相之后又一个威胁。
而朱允熥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更加清楚明朝后期,就是被内阁和太监掌控,两边斗。
明朝灭亡,原因很多,而内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弄一个内阁,就意味着皇权再次被分走,权侵朝野的事还会出现。
而太监掌权更是不行。
朱元璋为了避免太监掌权,特别规定,太监不能有文化。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专权之事。
可以说,朱元璋的考虑非常多。
知道丞相的威胁,就废除丞相。
害怕宦官专权,就不准太监读书。
担心外戚干政,就不准外戚担任重要职位等等。
这一系列措施,可以预防大多数历史上出现过的皇权受威胁的问题。
只是可惜,到了朱棣、朱瞻基这些后人手上,内阁出来了,太监还必须有文化,还得替皇帝掌印、决策、批红。
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