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人,无论男女,都是在土地里摸爬滚打、刨食为生的汉子和婆姨。老张头,皮肤糙得像砂纸,一笑便露出一口被烟熏黄的牙齿。他干起活来,那力气大得惊人,有一回村里拉来一车沉重的新种子,大伙正愁怎么卸车,老张头袖子一挽,大喝一声:“都闪开!” 双手如铁钳般,轻而易举地将袋子一袋袋扛了下来,仿佛那不是沉重的种子,而是轻飘飘的羽毛。他常说:“这地啊,你对它好,它就对你笑。” 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农民最质朴的哲学。
翠花婶,虽是女流之辈,干起农活来却丝毫不输男子。她的手布满老茧,粗糙得如同砂纸,可在织布机前,却仿佛被赋予了魔力。农闲时,她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面前的织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梭子在她手中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块精美的布便初具雏形。她一边在田里忙碌,一边给我们讲述老一辈的故事,那些关于土地、汗水与希望的故事,如同温暖的炉火,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我们这群人,性格各异,模样不同,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却如出一辙。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诞生、成长,我们的根,早已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泥土之中。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心中牵挂的,始终是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此时,我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乡亲们啊,你们听我一句心里话。咱们说的这开发,可不是要忘了根,更不是要让祖祖辈辈辛苦积攒的家当被外人掏空。咱们是要给这片养育了咱们几辈子的老地,换上一身崭新的衣裳,让它重焕生机,不光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更要让后世子孙都能领略它的美好。这不是抛弃老路走新道,而是让老路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