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东海龙宫的定海神针突然震颤,镇守五洋的水精使者抬眼望去,只见信州地界的灵山被旱魃的赤雾笼罩,七十二峰如病龙蜷曲,山脚下的百姓正以血祭天,染红了龟裂的土地。“水德之官,岂可视民如草芥?”五洋仙人解下腰间的“五洋玉笏”,化作青虹坠入人间,衣袂间还沾着南海的珊瑚碎屑、北海的玄冰棱。
落地时但见五座山峰如手掌摊开,峰顶云雾聚散如五瓣莲花,中央一峰最高,峰顶有天然石盆,盛着半碗雨水——正是《水经注》中记载的“五气朝元”之地。五洋仙人以玉笏轻点石盆,海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五种水精应声汇聚,石盆顿时满溢,化作五条彩练,分别流向五座山峰的沟壑。
“就叫五洋峰吧。”他拂袖扫过赤雾,袖中飞出五颗定水珠,落入五峰的泉眼,赤雾竟化作甘霖,滋养了枯死的草木。山民们初见这位衣袂泛着潮汐光泽的仙人,纷纷跪拜,却见他亲手扶起最年迈的老者,指尖掠过老人龟裂的掌心,竟涌出清凉的水汽:“莫怕,五洋之水,自当润五方。”
二、泽被桑田:五气朝元润苍生
五洋仙人在中央峰顶搭建“五云庐”,以海螺为瓦,珊瑚为柱,门前栽下从五洋带回的“定海神树”:东海的红珊瑚树、南海的椰子树、西海的雪松、北海的冰杉、中洋的水柳,五棵奇树在同一方土地上共生,枝叶交错处形成天然的“五气亭”,可根据气候变化调节温湿度。
春日播种,他教百姓看五棵神树的叶子判断水情:红珊瑚叶泛白则旱,椰子叶垂露则涝,雪松结霜则寒,冰杉冒雾则暖,水柳抽芽则风调雨顺。他踏遍五峰,用玉笏在岩壁刻下“五洋水经”,详细标注七十二处暗河走向,又将定水珠埋入五峰交界处,形成“五洋护田阵”:旱时珠生水,涝时珠吸水,连最陡峭的梯田都能得到滋养。
最神奇的是“五洋泉”:中央峰的石盆之水永不干涸,饮之可辨五味——东海咸、南海甘、西海涩、北海冽、中洋润,百姓们用竹筒接水,竟能根据口味判断天气变化。五洋仙人还从龙宫带来“珊瑚稻”种,此稻根如珊瑚坚韧,穗如珍珠饱满,在五洋泉的灌溉下,即使种在岩缝中也能茁壮成长。
三、祛邪镇煞:玉笏分光破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