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首先在山谷的部落营地的边缘选定了一块合适的空地来建造茅房。这块空地既要远离水源,避免污染,又不能离部落居住区域过远,方便人们使用。他带领智人们开始挖掘茅坑,茅坑的大小根据部落人口数量而定,一般能容纳数周的排泄物积累。挖掘时,他们将挖出的泥土堆放在一旁,这些泥土后续将用于覆盖粪便。
茅房的主体结构用木材搭建。老人指挥智人们砍伐一些粗细适中的树枝,将它们插入地下,形成茅房的框架。然后在框架上横向捆绑更多的树枝,以加固结构。四周的墙壁用编织紧密的竹片或树枝围合起来,既能遮挡视线,又能保证一定的通风性。茅房的顶部则用宽大的树叶或茅草铺盖,层层叠叠,确保能够防雨。在茅坑上方,放置一块带有孔洞的木板或石板,方便人们如厕时站立。
为了便于清理和收集粪便,老人还在茅坑一侧设置了一个简易的通道,通道用石块铺就,略微倾斜,通向一个专门用来储存粪便的区域。当茅坑内的粪便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将其转移到储存区。
制作化肥的过程也颇为讲究。老人先在储存粪便的区域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干草或树叶,这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防止粪便流淌。然后将从茅坑中清理出来的粪便均匀地铺在干草上,每铺一层粪便,就再覆盖一层干草或树叶,如此交替进行。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控制气味,还能为发酵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老人会在肥料堆上浇一些水,保持适当的湿度,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他还会定期用工具翻动肥料堆,使内部的粪便也能充分发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原本的粪便逐渐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机肥料。
到了耕种季节,部落成员们将这些自制的化肥运送到农田里。他们把化肥均匀地撒在田地里,然后进行翻耕,让化肥与土壤充分混合。使用了这种化肥的农作物生长得更加茁壮,产量也有了显着的提高。
这座茅房的建造和化肥的制作,不仅改善了部落的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风险,还为农业生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