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的困难户只要找到他,每次都能获得一两斤棒子面,时不时的也会召开全院大会,号召大家捐款捐物。
而且易中海还经常去孤儿院捐东西,捐的都是不值钱的棒子面,每周去上一两次,每次两三斤棒子面,也花不了多少钱。
为此,王主任还特意召开了几次大会,来表扬易中海。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易中海也成为了南锣鼓巷的道德标兵,大善人。
不论是在四合院里,胡同里,还是厂里,只要提起易中海,人人都竖大拇指。
时间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份。
刚踏入十一月,街道办便向居民们传达了消息 —— 一年一度的冬储菜分配正式拉开帷幕。
六十年代,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夏国的冬储菜分配体系,犹如一座坚实的堡垒,稳稳托住民生保障的重任。
冬储菜的分配,严格依照户口人数而定。像只有 1 - 2 人的小家庭,能领到 300 公斤大白菜,此外,还搭配着 50 公斤萝卜和 30 公斤土豆,虽数量不多,却也是冬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点缀。3 - 4 人的家庭,基础配给量为 500 公斤;而5人以上的大家庭,能分得 750 公斤,其中除了大白菜,还有萝卜、大葱、雪里蕻等多样菜品。
这些冬储菜,都需要居民们自行往家里运送。每到这个时候,街道、胡同里便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拉着、提着白菜萝卜的人群。相熟的人家相互帮扶,彼此照应。板车、三轮车在这时派上了大用场,它们满载着沉甸甸的冬储菜,在街道上缓缓前行。
有工具、有人手的家庭,纷纷行动起来。与刘正关系亲近的几家,都在第一时间把自家的白菜运回了家。
有地窖的人家,将白菜储藏在地窖里;没有地窖的,则在室外游廊下面把白菜堆起来。然后,根据气温的变化,在白菜堆上覆盖一些草席、破棉被之类的能保温的东西,尽可能地保证白菜不被冻坏。
然而,这忙碌的场景在刘正家却有所不同。刘正家房子多,还有专门的储藏室。王瘸子、陈木匠等人的白菜萝卜都是直接存到刘正家里,自家里只留够一两天吃的,等吃完后就去刘正家取。
忙完后,刘正家的三轮车和倒骑驴就被街道借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