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5)页
于吃饭,别说他忘了,就是还记得,它有改稿子重要吗?
    ……
    去饭馆的路上,胡为民和朱盛昌聊起了借调写作的好处。
    “以前不是没有邀请作家到杂志社改稿的,只是非常少。就算邀请改稿,杂志社邀请的也是成名的大作家。至于新人作家,改稿只能通过邮局信件往返。”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邮件往返改稿的优点是杂志社省钱,花费的只是邮票钱。但缺点不少,首先是时间成本,邮件邮递速度慢,近的都要一周时间,远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有。改一次也就罢了,改稿次数多了,作家和编辑都要疯。
    其次,邮件传奇也有风险,作家原稿在邮递过程中丢失也不是一次两次,作家们对此也是有意见的。毕竟,作家们写完稿子,也不可能再誊抄一份留作备用,是不是。”
    “老一辈作家还好,新人作家有不少就是在这种煎熬下对写作失去信心,实在太可惜了。”
    胡为民问,“朱老师,你们是怎么想到借调写作的?”
    “说白了,还是缺少人才啊!”朱盛昌感叹道。
    “这些年,老刊物复刊,新创办的刊物也是越来越多,我们这些人隐隐有预感,文学大时代可能真要来了。这本来是好事,但杂志创办起来后,我们才明白,国内缺少作家啊!”
    原来,在那个特殊时代,好多老一辈作家都不在写作。
    青年作家呢?
    因为上山下乡的关系,还有心文学创作的人大大减少。
    就算还有这个心的人,因为缺少老师,这条路也很难走下去。
    此时的文坛正是青黄不接,难以支撑众多杂志社对新作品的庞大需求,很多杂志社、编辑部就只能从一些业余作者的来稿中发现有希望的苗子。
    但这些苗子吧,也太新了点,不能说写作经验一点没有,但到底是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实在是太过稚嫩。
    但既然是好苗子,又不能不培养,于是人文社这边提出了“借调写作”的主意。
    他们把内部判断有潜力的新人作家借调到杂志社写作、改稿,吃住都在招待所,在编辑的帮助下修改作品,直到能达到发表或者出版要求与质量为止。
    别说,这种方法还是有用的,最起码,《当代》
第(3/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模拟修仙,我七天速成元婴重生:校花不甜,我为什么要舔?渣夫领回了白月光我转身嫁他首长四合院:淮茹十八,傻柱叫妈重生,吞噬万物我已断情绝爱,你自毁根基干什么超能调查团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状元的锦鲤妻被子女抛弃惨死,张老太重生八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