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3)页
场。
    棺盖推开时寒光四射,一百把陌刀整整齐齐码放在巨大梁木打制的棺椁里。
    尉迟敬德轻抚刀身,仿佛在触碰情人发丝,“愿持此刃者,为前锋敢死队,谁愿上前。”
    话音未落,第一个冲出来的竟是那跋扈少年,“卢承庆,求为陌刀手!”
    正午骄阳下,尉迟敬德为这一百名陌刀手亲授青铜护心镜。
    尉迟敬德的声音突然变得轻柔:“这护镜是用阵亡将士的箭镞熔铸的,照的是人心。”
    “今日之后,大唐的史书会记住:站在战争最前面的是灞桥陌刀连,是最敢为天下先的猛士!”
    尉迟敬德的话一语成谶,当灭突厥战争结束,灞桥陌刀一连百人剩余五十五人,其中三十五人独臂,二十人独腿。
    但在这场震撼人心的演说中,最令人动容的不是铿锵誓言,而是尉迟敬德展现的底层逻辑。
    他用最朴素的置换公式击碎了特权思维:若权贵可免于牺牲,则牺牲必全加于黎庶。
    这种将帅与士卒命运同构的认知,比任何兵法都更具穿透力。
    尉迟敬德用一口棺材和一百把陌刀,为卫国军军队注入了最珍贵的灵魂——公平。
    长安城的达官显贵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清晨从灞桥军营传来的声浪如何震碎了他们的‘美梦’。
    多年后,不少史学家道:当尉迟敬德将军挥刀劈向‘特权’时,飞溅的不是木屑,而是一个伟大时代破茧而出的璀璨光芒。
    尉迟敬德的新军誓师,不仅是一次战术动员,更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集中迸发。
    那些在晨光中闪耀的陌刀,提醒着:真正的强大,始于统帅与士兵共享生死的勇气,成于庙堂与江湖共守正义的信念。
    这或许就是\"贞观\"二字最深刻的注脚:以正为观,天下归心。
第(3/3)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都在看: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一生孤苦战鬼神,你管这叫天命之子?爹爹开门,系窝呀!鬼子袭击后,司令后悔了最狂邪医出宗门无敌后,师姐跪求我回去狂龙下山,美女总裁倒追我我有99个大佬师父,下山即无敌深海总裁独宠:他超爱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