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不休之下,双方都拿出了各自的土地档案和历史记录,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加上早期记录不够清晰,两村的文件都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
眼看会议陷入僵局,周国宏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既然历史文件无法确定这块地究竟属于哪个村,那我们不妨从现实问题出发。今年的庄稼是刘家种的,无论如何,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得到尊重。我建议,今年的收成由刘家收割,但刘家要向张家支付一定的地租,算是对土地使用权的认可。”
张大山思考了一下:“地租多少?”
“按照当地惯例,地租一般是总产量的30。”
周国宏说。
“不行,太少了!”
张大山毫不犹豫地拒绝,“这块地本来就是我们村的,凭什么只拿30?至少要一半!”
刘家老汉当即反对:“一半?那我种地不是白忙活了?除去种子化肥的成本,我还能剩多少?”
“各位,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块地的争议由来已久,今天恐怕也难以完全解决。但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今年的收成问题,避免造成粮食损失,同时也避免两村关系因此恶化。”
“我有个建议:今年的收成由双方共同收割,按照60给刘家,40给张家的比例分配。同时,我们请县里相关部门来重新测量划界,确定这块地的最终归属。如果最终确定属于张家村,那么从明年开始,刘家要付给张家合理的租金;如果属于我们村,那么张家今年得到的40就算是对过去纠纷的一次性补偿。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
这个折中的提议引起了双方的思考。
张大山和村干部们低声商议了一会儿,最终点头同意:“好吧,我们接受这个方案。但有一个条件:在县里重新划界之前,这块地暂时由两村共同管理,不再实行轮种制。”
刘老汉虽然还有些不甘心,但在周国宏的劝说下,最终也接受了这个安排。
就这样,双方达成了临时协议。
当天下午,两村的村民一起下田收割,和平解决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冲突。
收割完成后,按照约定,收成的60给了刘家,40给了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