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开始联系可能的合作伙伴。
很快,县里一家渔业公司表示有兴趣:他们愿意投资30万,用于水库的重建和后期鱼苗投放。
这下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矛盾又来了:渔业公司想要更大的股份,而乡亲们不愿意让出太多。
双方谈了几轮,一直没谈拢。眼看工期越拖越长,周国宏一狠心:
“这样,咱们村里再多出10万,把股份保住一半以上。这样主动权还在咱们手里。”
“村里哪来那么多钱?”
大家都问。
周国宏胸有成竹:“咱们可以发动乡亲们集资。每户投一点,集腋成裘。而且这是入股,以后有分红,不吃亏。”
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最终通过了这个方案:每户根据自己的能力投资,多少不限,但都按投资比例分红。
集资很快就完成了。
新的水库工程随即启动,这次进展特别顺利。
不到两个月,新水库就基本成型了。
水库蓄满水的那天,全村人都来庆祝。
“想不到咱们村还能有这么大的水库!”
老人们感叹道。
水库建成后,立即投放了鱼苗。
渔业公司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不但投放了大量优质鱼苗,还派专人指导管理。
“这下好了,咱们村不但解决了灌溉问题,还有了新产业!”
村民们都很高兴。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水库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村里人行吗?
“当然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周国宏说,“咱们不能光靠外人。”
立即从村里选拔了几个年轻人,送去专门学习水库管理和渔业养殖技术。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还是那个杨小辉。
这小伙子真是块好料,学什么都快,而且特别用心。
“小辉,看样子这水库的管理,以后就得靠你了。”
周国宏拍拍他的肩膀。
杨小辉憨厚地笑着:“周总放心,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水库的事情告一段落,但周国宏知道:乡村发展,水只是第一步。